开元体育在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焊接工程师王洋的生活围绕着“调试、测试开元体育、再调整”展开。与传统焊接工序不同,王洋只需在“人机界面”输入指令,就能指挥机械臂执行焊接任务。工业机器人的手,早已“伸”到了焊接领域,而王洋正是实践者与见证者。
从业十余年,王洋通过日复一日的钻研与实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智”造篇章。他说:“工艺是相通的。从人到机的转变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承。”
学生时代的广泛实践为王洋铺设了通往技术创新的道路。入职后,王洋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探索深耕,并将积累的经验应用于更高层次的挑战中。
2012年,王洋参与了国家级重大项目——“蛟龙号”深海潜水器40毫米以上钛合金手工氩弧焊焊接工艺的研发与生产工作。由3人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深入了解钛合金的各种材料性能,筛选适合的焊丝种类,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最终全程采用手工氩弧焊的方式进行攻关。
王洋介绍说,样品厚度54厘米,焊接过程需要五六个小时,甚至更久,但焊接过程中,手要一直保持平稳。“抖动,就会产生夹渣。即使到了最后一步,有小差错也得重新再来。”
一切技术都无法弥补基本功不过硬带来的缺陷。这一项目,让王洋再次正视基本功,他开始埋头苦练。为了训练效果更明显,他在手腕上缠了根绳子,绳子另一端悬着铁块。最开始,他只能坚持半小时。半年后,这个时间变成了6小时以上。
回首这段经历,王洋感慨,这段艰苦而充实的学习与实践,成为他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财富。
2013年,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王洋也在同年调入该公司。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王洋参与设计了研发机器人的弧焊功能包、焊接工艺、焊机焊枪的选型以及其他功能的开发测试等多项工作。
王洋翻出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试错过程。“忙起来不太注意时间。尤其是在焊接机器人即将推向市场的关键时期,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甚至凌晨,反复进行测试,以确保其达到上市标准。”2015年底,浙江钱江机器人成功将首批焊接机器人推向市场。
作为焊接机器人的“最强大脑”,王洋现在主要负责末端应用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研发是一个从0到1的工作,而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比如产品的特性、定制功能等,我们需要在‘1’的场景上搭建应用场景,设计出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和方案。”面对扩大的客户群和重复的产品需求,王洋计划着重开发高需求、高复用性的功能及解决方案,高效满足客户的共性需求。
“现在技术迭代太快,每天需要不断地学习来适应。”在不宽裕的业余时间内,王洋仍坚持带头攻坚,了解国内外机器人控制系统、阅读专业文献,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拓宽视野。
王洋深知国内市场对焊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多大,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他也会带徒培训。“我们问什么,师傅教什么,师傅是毫无保留的开元体育。”王洋的第一位徒弟陈少波说。
一次,杭州某叉车制造工厂内,负责底盘焊接的机器人遇到了技术难题,导致焊接质量不稳定。王洋带着陈少波一起赶到现场,对焊接机器人的当前工作状态进行了全面观察。十几个小时的测试过程中,陈少波一直紧跟其后,仔细观察王洋每一个检查的动作。回去的路上,王洋还会和他复盘遇到的问题,以便他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妥善解决。
如今,王洋正带领着一批批零基础或非焊接专业的年轻人入门机器人行业。王洋认为,让徒弟们充分掌握传统焊接技术,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思维进行创新应用,是培养未来焊接领域卓越人才的关键所在开元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