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体育创新发展新高地!为实现这一目标,1月2日,记者从东莞市工信局了解到,《东莞市发展智能产业行动计划 (2023-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印发,《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同时要求,力争到2025年,东莞突破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2万套。
《行动计划》介绍,目前,东莞市人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2022年,全市人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合计50.8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600 亿元。 智能机器人产量合计159.39万套,其中工业机器人1.74 万套,服务机器人157.65 万套。
同时,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呈现大幅增长。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力争到 2025 年,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2万套。到 2025 年,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超过10%,形成一批关键核心领域高价值专利,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强企。到 2025 年,智能机器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有力支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培育形成100个智能机器人深度应用场景。到 2025年,智能机器人标准测试、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撑体系日益完善,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智能机器人高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强化智能机器人“链长制”工作机制,遴选具有核心引领作用的“链主”企业,建立机器人产业链关键企业清单,通过“链长+链主”深入推进稳链补链强链控链,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围绕稳链强链补链,精准对接国内外机器人优质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智能机器人产业链重点招商目录,对新引进且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完善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发展带。
聚焦机器人高端化、智能化、 场景化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场景带动、生态推动、 产业链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并认定一批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通过打造一批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优质产业空间,吸引集聚国内外一流机器人企业,承载转化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完善孵化器、检验检测、推介展示等创新服务平台,形成集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应用示范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区。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区争创省特色产业园等称号,逐步建设成为产业生态良好、综合实力显著的国内一流机器人产业基地。
东莞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组织实施“揭榜挂帅”专项,围绕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系统、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以人形机器人、机器视觉、人机协作、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支持重点突破复杂动态场景感知、实时精准定位、自适应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提升工业机器人控制、传感和协作性能。加强语音识别、移动定位等技术应用。软件基础技术方面,鼓励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针对机器人研发、制造、测试和实际应用需求,研发通用支撑软件、仿真平台软件等技术。针对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推动技术迭代。提升服务机器人人机交互及自主作业水平。突破群体智能技术,提升(船)协同作业与交互能力。
深化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与设备制造业领域的集成应用,鼓励工业机器人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项目建设。支持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按照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供应链等模式,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服务机器人在公共服务、娱乐、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试点示范,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打造机器人创新应用“样板间”,扩大产品消费领域。推动特种机器人、(船)在智慧安防、防灾救灾、巡线巡检、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广泛使用。征集一批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等政策,加强智能机器人以及关键零部件等高端产品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智能机器人共享、融资租赁等新模式,催生服务新业态,拓展智能机器人企业的发展空间。
对标国内外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逐步打造人形机器人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研发图像、文本、语音及力、热、电、磁等多模传感数据融合处理的大模型系统。鼓励企业挖掘应用场景资源;大力推动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建设模型优化算法开源平台,打造互动优化的大模型生态,推动模型性能迭代提升。以3C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牵引,支持企业联合开展产品攻关和产线建设,加速完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建设东莞无人自主技术平台,聚焦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无人车间、跨域无人系统等方向,开展无人自主技术领域中战略性前瞻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关键功能部件开元体育、装备、软件以及工程技术研究,打造集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交互体验、专业赛事、成果展示等于一体的创新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着力将东莞松山湖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无人自主产业集聚区。
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定期征集、梳理东莞市机器视觉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优秀案例,通过机器视觉专题赛等方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拓展机器视觉应用市场。推进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同步,加快创新技术产业化,争取市场竞争优势。抱团做大做强东莞市机器视觉品牌。加大对机器视觉产业支持力度,在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中增加机器视觉零部件类别。
支持行业企业针对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外延式并购,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优、发展效益好的优秀领军企业。聚焦核心零部件等领域,推动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预期的机器人企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倍增计划” 试点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应用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将智能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独立运营。
遴选综合支撑服务机构,组建产业链专家库,为机器人领域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培育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施标准规范引领工程,促进机器人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建设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支持企业围绕智能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健全智能机器人产业保护机制。鼓励建设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加速器、技术创新联盟等孵化载体,支撑初创企业发展。依托重点机器人集聚区和园区,围绕企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机器人产品及部件标准、认证、 检测、校准、技术咨询、合作交流等服务。推动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机器人配套加工中心、共享工厂,形成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的精密加工、批量制造等服务能力。
支持企业积极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行业展会,鼓励与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在产业、创新、人才、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动。加强与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国内外优秀行业组织对接,促进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国际合作。支持市内各种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举办机器人技术应用与产品质量大赛以及行业产需对接会,推广前沿技术、可靠性应用解决方案,提高产品性能与可靠性水平,促进机器人研发制造行业与应用行业深度合作。加强机器人集群品牌宣传,高规格办好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和“机器人+”大会,招引国内外知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来莞参展参观,打造东莞知名度高、综合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机器人国际知名品牌。